一位哲学教授的“身体力行”:让生命燃至“最后一课”
作者:虹口区 来源:武汉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1:35:31 评论数:
加强对基建煤矿、灾害治理、河道治理等工程煤的监管。
煤炭营销专家黄腾这样认为。张彦说,很多煤矿工人的月收入平均跌幅超过50%。
炎热的夏天来临了,用电量也触底回升,但是国内煤炭市场依然深陷泥淖不能自拔。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一家地方煤矿从事井下采煤机械操作工作的张彦说:2014年前,我月工资收入能拿到8000元左右,现在能保证每月4000元就不错了。部分大型煤矿和地方煤矿为防止巨额亏损而降薪,平均降薪率已达50%,众多煤企职工离开煤矿另谋生路。公司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活动来进行营销,尽一切力量来销售煤炭。虽然,国内煤炭价格这两年来出现了较大的下跌,但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国内煤炭的价格依然较高。
若煤价继续下跌,很多煤炭企业将难以生存,未来整个行业或将进行一场大整合。煤炭为何如此颓废?1.进口煤价格比国产煤价格相对偏低,价格优势使企业选择用进口煤,而不愿意采购国产煤此外,在煤炭行业供需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从去年开始,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等一线企业开始主动减产限产。
曾浩分析称,成本竞赛也造成了煤炭下跌的幅度越来越大。4月1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煤炭经济下行态势已持续35个月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成本越下降只会让降价空间更大。研报指出,2015年一季度煤炭主要下游产量均出现负增长,一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3.52%,煤价持续阴跌。
曾浩分析称,成本竞赛也造成了煤炭下跌的幅度越来越大。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萎靡,焦化和钢铁行业产量过剩,电价下调,新能源替代效应等都已经成为市场耳熟能详的原因。
2014年10月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调整煤炭进口关税,决定从10月15日起,取消多个煤种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实施3%至6%不等的最惠国税率。政府救市引发降成本竞赛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煤炭行业陷入这样的困境?煤炭咨询公司山西汾渭能源价格中心主任、高级分析师曾浩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其中原因有二:首先是需求低迷。2014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有分析指出,目前全国煤炭产能约40亿吨,在建产能约11亿吨,再加上约3亿吨的进口煤,整体算来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在15亿吨以上。
其中,前两个月,90家大型企业亏损131亿元,亏损面80%以上;全国煤炭进口3204万吨,同比下降45.3%。曾浩表示,后期煤炭市场供应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预计未来煤炭价格还将持续低迷。实际上在2013年,开始了一场成本下降的竞赛,山西、陕西、内蒙古出了很多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降低成本。在煤炭价格快速下跌的过程中,各个政府都要救市,你活不下去我就要降成本,降税费。
此外,在煤炭行业供需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从去年开始,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等一线企业开始主动减产限产。4月1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煤炭经济下行态势已持续35个月。
2015年以来,煤炭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更多,形势更加严峻。20152016年仍是新增产能投产高峰期,行业供需宽松中期仍将向下。
同时,全社会存煤已持续39个月超过3亿吨。国家税务总局[微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煤炭资源税改革后,煤炭企业总体负担减少22.34亿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路耀华此前预测,2015年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难以改变,煤价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全行业将面临整体亏损的局面。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么严重,这些产能退出去,这个行业才会有希望。展望未来,业内人士们对形势并不看好。曾浩称,此前有数据认为中国的煤炭行业产能过剩10亿吨。
未来,价格战肯定是难以避免的,行业洗牌会加速。但实际上有很多的煤矿完全存在超产的能力,10亿吨产能还是低估了煤炭行业的生产力。
产能有多过剩?全世界的煤矿都停下来由中国生产,中国也能供得上。全行业亏损已经不远?上市公司的惨淡业绩,折射出行业形势的低迷。
前述长江证券的研报亦认为,煤炭行业下行趋势难改,全行业亏损已经不远。事实上,2014年煤炭行业救市、减负政策可谓是轮番上阵。
前两个月,协会重点联系的90家大型企业亏损131亿元(去年同期利润112亿元),亏损面80%以上。不考虑成本下降,当期煤价对应行业规模以上利润总额亏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8.5亿吨,同比下降3.5%;全国煤炭销量8亿吨,同比下降4.7%煤炭行业发展困境基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承担完成。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吴立新介绍,根据中国煤炭消费形势预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和消费总量将会降低,但一段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在具体的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提出,重点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加快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煤矿;一律停止核准新建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年的煤矿;一律停止核准新建生产能力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并且及时出台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会对煤炭开采的安全生产水平、职工健康水平及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正面效应,但也加剧了产能过剩,增大了社会就业压力,甚至影响到煤炭主产区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在环境气候变化约束进一步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煤炭需求和产量将会明显降低。
符合科学产能的煤炭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压力将会明显减缓,同时又能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杨富强认为,降低流通成本进行煤炭的自由交易,有利于煤炭消费和生产总量的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煤炭行业从黑金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煤控情景下,由于煤炭产能减少,科学产能比重相应提高。研究结果显示,2015-2050年,在煤控情景下,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职工健康水平、生态环境损害存在明显的正效应,对应货币化值为225.94亿元、1496.76亿元、28672.70亿元;煤控情景对煤炭行业的就业效应为负数,为-6778.04亿元。上述报告认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必须从源头控制煤炭的生产总量,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学产能比例,化解过剩产能,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构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煤炭产能倒逼机制。发展科学产能吴立新介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参与的中国工程院课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科学产能的概念,建立了科学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绿色生产三大类别。
课题组定量分析显示,在煤控情景下,煤炭生产在2020年达到峰值40.23亿吨,至2050年降为28.19亿吨;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在2046年达到100%;煤炭行业就业人数由2015年的483.1万人减为2050年的92.9万人,减幅390.2万人;2050年当年死亡人数比基准情景减少159人;新发职业病比基准情景减少477人,职业病发病率从2015年的0.271%降为0.0555%。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所所长张文山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80%以上煤炭生产企业亏损,缺乏新的增长点。课题组测算显示,2015年科学产能比重由自然发展条件下的56.14%增加到政策强化条件时的71.43%;2020年科学产能比重可由自然发展条件下的73.08%增加到95.72%;2030年科学产能比重自然发展条件下即达到100%。
正面效应包括提高科学产能比例,推动煤炭有序开发;提高集约化水平,减少冗余人员,促进煤炭行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安全健康保障程度加强;降低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增强国际竞争力。煤炭科学研究总院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煤矿1.2万处,大于120万吨/年煤矿不到1000处,前5家产量不到30%;从业人员500多万人。